近代著名学者张星烺在其考证中指出,秦穆公时期已经名震四方,并且影响广泛,远及西域和西南,甚至波及印度。因此,在公元前四世纪,印度梵文中首次出现了音译自“秦”的“Cīna”,这并不令人意外。之后,这一音译经过多次演变,产生了Cin、Cina、Chin、China、Thin、sin、Sina等不同拼写,均来源于“Cīna”这一形式。由此可见,今天我们所称的中国——China,实际上是源于“秦”这一音译。那么,既然“China”源自“秦”,那么“秦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
《史记》中的记载给出了一种解释:“非子”因为在周孝王时期养马有功,受到封赏,被任命为“附庸”,并被派往“秦邑”,以继续供奉嬴氏的祖先祭祀。按此记载,似乎“秦”只是一个西部小地方的名称,“非子”原本居住于此,因此被周孝王任命到秦地。然而,单纯地依据史记的记载来解释“秦”的来源,显然过于简单。近年来,通过陕西的考古发现,我们逐渐揭开了“秦”这一名称的真正起源。
展开剩余70%首先,陕西宝鸡的“秦人”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。去年,在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群,包括西周宫城、小城、大城的三重城墙等遗迹,同时还出土了200余件占卜甲骨。这些甲骨中有一块刻有“秦人”字样的甲骨,揭示了秦这一名称的更早起源。如果这块甲骨的年代确实早于周孝王封“非子”的时间,那么它的意义便不容忽视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,这块刻有“秦人”的甲骨出土于宫城南墙外的壕沟下层,且与“小城”的年代相符,而“小城”被推测为商周交替时期的遗址,因此可以确定这块甲骨文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,或者西周早期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一发现表明,“秦人”在周孝王封“非子”之前,便已在陕甘地区活动。
其次,陕西宝鸡地区还发现了名为“冉方鼎”的青铜器,该器铭文记载了周公东征的内容,其中提到周公在凯旋后,在周原举行祭祀仪式,并饮用了“秦饮”,即“秦地所产的酒”。这一发现也为“秦”字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。中科院的学者曹定云考证认为,所谓的“秦饮”是周公东征过程中的战利品,证明了周公确实曾到过“秦地”。更为复杂的是,这一发现表明“秦地”应当位于东方,而非后来的甘肃天水地区。这一发现引出了一个疑问,秦地到底位于何方?
第三,关于“秦人”的起源,过去的学术界曾有不同的看法。一些学者如王国维认为,秦人起源于西部的戎狄部落,而其他学者如钱穆、傅斯年则提出“秦人起源于东方”的观点。清华简《系年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。该简文记载了“飞廉东逃于商盍氏,成王伐,西迁商盍之民于邾,以御奴之戎,是秦先人”的内容。根据该文献,秦人的先祖是商朝末期的“商盍”族群,周公在东征后将其迁往西部,以防御戎狄之族。而“商盍”又被称为“商盖”,这一族群自称为“商盖”,他们的迁徙经历揭示了秦人早期与东方的紧密联系。
结合以上的考古资料,学者们普遍认为,秦国的国号“秦”并非源自西部,而应来自东方的山东地区,特别是莱芜、沂源、沂水一带。周朝初年,秦人因西迁而将祖地的名称带到西部,最终定居在今天的陕西一带。秦国的崛起,借助了这个地名,而后逐渐壮大,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,并且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,秦的名称也传遍了世界,最终演化为“China”。
通过对“秦”的起源的多方考古探索,我们不仅了解了秦国的起源,还深刻认识到,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,而是多维度、多层次的复杂交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盘股票配资网,外盘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