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惠帝刘盈,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嫡长子,西汉第二位皇帝。他的生平充满了悲剧色彩,既承受着父亲的政治阴影,又挣扎于母亲的强势控制,最终在抑郁中早逝。刘盈被普遍认为是一位“仁弱”的君主,其统治时期(公元前195年-公元前188年)是西汉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标志着皇权从开国功臣集团向外戚集团(主要是吕氏)的过渡。
一、早年经历:战乱中的皇子
1. 出身与动荡
秦始皇三十六年 (公元前211年)生于沛郡丰邑阳里(今江苏丰县)。刘盈年幼时,父亲只是泗水亭长那样的小吏,家境并不丰裕。因此,他曾经常和母亲、姐姐一起到田间做活。因为刘邦的起兵反秦,他一家的生活一直处于颠沛流离和惊恐不安之中。后虽父子重逢,但很快高祖转战南北,刘盈又只好与母亲留在家乡。一直到汉王元年(公元前 206年),楚汉战争爆发,刘邦经过沛郡,才派人寻找他们。不巧的是,他们由于逃亡(楚军当时也在搜捕他们),没被找到。后来和姐姐在路上巧遇父亲,但祖父太公和母亲却已走散,被楚军俘虏。
展开剩余89%在楚汉相争期间,他曾与父亲刘邦、姐姐鲁元公主一同被项羽的军队追击,情急之下,刘邦数次将他和姐姐推下马车以减轻重量,以求脱险。太仆夏侯婴多次下车相救,把他们抱了上来,并责备高祖说:车子本来就跑不快,把两个孩子扔了又能起多大作用?刘邦非常恼怒,但总算还有些父子之情,刘盈姐弟因而幸免于难。后来,他被送到汉的大后方关中,才最终摆脱了流亡生活。这段经历给年幼的刘盈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,也让他与母亲吕后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,因为吕后是他童年时期最主要的依靠和保护者。
刘盈来到关中后,汉王二年(公元前205年) 被立为王太子。住在栎阳(今陕西临潼),名为留守,实则由丞相萧何照看。汉王五年(公元前202年),刘邦打败项羽称皇帝,刘盈即被改立为皇太子。时年仅9岁。
2. 储位之争
刘盈被立为太子后,其皇位继承曾几经波折,颇为不易。高祖刘邦到晚年不喜欢惠帝,认为他“为人仁弱”,不像自己,而宠姬戚夫人所生赵王刘如意与已颇似,想改立如意为太子。汉高祖十年 (公元前197年),高祖廷议改立如意为太子,这一举动引发朝局动荡,幸得大臣周昌、叔孙通及吕后的竭力阻挠,高祖只好暂罢此议,但心中却仍存了废刘盈立刘如意的主张。
吕后对此深感恐惧,屡思良策,却又一筹莫展有人献策留侯张良足智多谋,也许有好主意,于是吕后就请张良谋划此事。张良认为高祖很尊重“四皓”,多次想请都未能如愿,如果能请他们来为太子辅佐,问题就可迎刃而解。商山四皓,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一叫做东园公,一叫做夏黄公,一叫做绮里季,一叫做甪里先生。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,分别职掌:一曰通古今;二曰辨然否;三曰典教职。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。年龄都八十多岁,须眉皓白,衣冠甚伟。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得。吕后照计施行,请来四皓,他们四人果然为辅佐太子起了很大作用。
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 淮南王英布谋反,四皓设计使高祖改变了由刘盈带兵平叛的打算,保证了他的安全。高祖十二年 (公元前195年),高祖平定英布回到长安,因伤一病不起,更欲改立太子。当时张良进谏他不听,而太傅叔孙通要以死谏争也无济于事。最后还是四皓使高祖改变了主意。有一次宴会,高祖命刘盈陪同,入席时年高80的四皓侍从着皇太子,刘邦看到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四位贤人都愿意辅佐太子,认为刘盈羽翼已丰,声望日生,人心所向,最终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。
公元前195年,四月二十五日,汉高祖刘邦病逝,时年16岁的皇太子刘盈继位,是为汉惠帝。
二、在位时期:“无为而治”下的傀儡帝王
刘盈天性仁慈、宽厚,与父亲刘邦的果决狠辣和母亲吕后的心狠手辣形成鲜明对比。他本意想成为一名施行仁政的君主,但性格上的软弱使他无法驾驭朝中复杂的政治局面,尤其是无法对抗强势的母亲吕后。史载他“为人仁孝”、“谦恭少言”,吕后性格刚毅果决,手段狠辣,在处理朝政和对付政敌时极为强硬。这种强势作风让本就性格相对仁弱的刘盈更加难以应对,他既无法阻止母亲的行为,也难以建立自己的权威班子。
刘盈即位后,吕后作为皇太后,以“太后称制”形式独揽朝政,实际上掌握了汉朝的最高权力。她利用儿子的仁弱,大肆清除异己,打击刘邦的功臣和刘氏宗室。刘盈虽为皇帝,但重大决策几乎都出自吕后之手,刘盈沦为象征性君主。
1.轻徭薄赋
刘盈统治时期,国家基本延续了汉初的“休养生息”政策。吕后虽然政治手段狠辣,但在治国上却颇为务实。她继续推行黄老之学,轻徭薄赋,放宽对商业的限制,使社会经济在经历了秦末战乱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。这些政策客观上为后来的“文景之治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惠帝统治的 7年,是西汉王朝更加巩固的时期。为了恢复、发展经济,惠帝大力推行轻谣薄赋、休养生息政策。即位伊始,他就下诏减租,复“十五税一”。由于平定异姓王、抗击匈奴需要大量经费,高祖曾加征田租。到惠帝时,异姓王基本削平,匈奴也重结和亲,便重新恢复十五税一。这对农民来说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。惠帝四年(公元前191年),惠帝又下诏“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”,对努力耕田者免除摇役,鼓励农民耕田。同时还减免刑罚,“省法令妨吏民者”,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到公元前189年,惠帝为使人口迅速发展,又下诏:“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,五算(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)。”汉代规定:15 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要交人口税,每人是120钱为一算,称为“算赋”。惠帝这时规定女子 15 岁以上到 30 岁不嫁交人口税五算,实际就是强制女子到15岁时就要结婚生育。这对发展人口和恢复经济,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。此外,惠帝还下令“驰商贾之律”,废除西汉初年对商贾采取的抑制政策,放宽对商贾的限制。
在外交上,汉惠帝效法高祖,在惠帝三年 (公元前192年),以汉宗室之女为公主,继续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,避免战事。
2.放宽思想控制
惠帝在思想、文化政策也做了较大调整。当时,不仅黄老思想已取代秦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,而且对各种思想也开始解禁。惠帝四年 (公元前191年),惠帝废除“挟书律”。“挟书律”原是秦始皇三十四年 (公元前213年)秦始皇下令“焚书”颁布的一条法令,法令规定除博士官所掌管外,私藏书册者均处以族刑。初由于“汉承秦制”,这项法令仍然被继续推行。惠帝明令废除了这项法令,从而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一定限制,民间藏书纷纷出现,特别是秦代受到压制的儒家思想又重新开始抬头,初步开放思想文化禁锢,为后来文景之治的文化繁荣埋下伏笔,也为以后的“独尊儒术”奠定了基础。
3.营造长安城
此外,惠帝在位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称道,这就是长安城的修建。高祖采纳娄敬建议定都长安后,在长安开始修筑宫殿,建造了长乐宫和未央宫,但没有修筑城墙。为了更使长安像一个国都,以表明西汉王朝的强盛,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封建王朝的中央机构,惠帝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安周围的城墙。这项工程从惠帝元年(公元前194年)开始动工,到惠帝五年(公元前190年)完成,先后进行了五次修筑。其中有两次比较大的修筑,一次征发了 14.6万人,一次征发了 14.5 万人。长安城建成后,周围有 65里(实测为 25100 米),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,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它媲美。长安城四面有 12 座城门,每面有三座,其中以宣平门最为重要,是当时出入最频繁的城门。而每个城门又都三个门道:左道为出,右道为入,中间是“驰道”,专供皇帝使用。在城墙修筑完工后,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“西市”,并对秦时最大的粮仓“敖仓”进行了改建。可以说,汉长安城的规模在惠帝时已经基本完成。
三、 个人生活与早逝
汉惠帝即位后虽说有着万人之上的尊崇,生活摆脱了颠沛流离、惊恐不安,但却也抑郁寡欢,很是不幸。
1.婚姻悲剧
刘盈的婚姻也是政治的牺牲品。吕后将他的外甥女(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与张敖的女儿,即刘盈的亲外甥女)张嫣立为皇后。这段近亲婚姻并未给刘盈带来任何幸福,张皇后也终生未能生育。
惠帝为太子时,因年幼,没有娶妃。继位以后,在汉惠帝四年(公元前191年)由吕后作主选立皇后张嫣。其婚礼很是隆重,史载仅聘金就用黄金两万斤。但这是一桩十分荒唐的婚姻,皇后张嫣是惠帝亲外甥女(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与张敖的女儿,即刘盈的亲外甥女),吕后为了亲上加亲,就把她嫁给惠帝。张嫣被立为皇后以后,吕后曾想方设法让她生子,但张嫣却始终没有怀孕无奈,为了保住吕家的地位,吕后让张皇后假装怀孕,然后取后宫美人之子立为太子,即后来的前少帝刘恭,并残忍地杀掉了孩子的生母。后惠帝去世,即立为皇帝,由吕后临朝听制。汉高后八年(公元前180年)诸吕叛乱被平定后,张皇后因党与吕氏,被废处北宫,死于汉文帝后元元年(公元前163年)。
2.戚夫人"人彘"事件
高祖在世时,诸姬多幸,她受到冷落,此时便对高祖嫔妃极力迫害。诸子封王者除史载代王母薄姬以希见允许随王就藩,其余王母皆不准随子。对戚夫人的凶残更是令人发指。她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中,拔掉头发,戴枷具,穿着红色囚衣舂米。
刘盈与同父异母的弟弟赵王如意感情较好。他意识到母亲可能对如意不利,曾亲自到霸上迎接如意入宫,同吃同住加以保护。然而最终还是被吕后找到机会毒杀了如意。这件事让刘盈深感自责和无能,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创伤。
后来吕后斩断戚夫人四肢,挖眼熏耳,让她吃药致哑,扔在厕所里,称为“人彘”。几天后,吕后竟叫儿子刘盈前去观看。不知情的刘盈看到厕所里那个“人”后,惊恐万分,询问后才知是戚夫人。此事给刘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刺激,他放声大哭,一年多都卧病不起,从此不理朝政,每日饮酒淫乐。他派人带话给吕后:“此非人所为!臣为太后子,终不能治天下。”(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)(“这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!我作为太后的儿子,终究没法再治理天下了。”)
3.后继无人
刘盈有六个儿子:前少帝刘恭、淮阳王刘彊、常山王刘不疑、襄城侯刘弘(原名刘山,曾用名刘义,后改封常山王)、轵侯刘朝、壶关侯刘武(后改封淮阳王)。
由于刘盈的六个儿子中,先后有两个在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,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处死;后少帝刘弘在位一直到吕后去世后,被朝臣罢黜处死。群臣宣称,“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,乃是吕氏的血脉,(吕后)立吕氏子孙为太子及诸侯王,将来的天下实际上姓吕。”在平定诸吕后,功臣派和皇族派迎立代王刘恒为帝(汉文帝),两派害怕将来吕家还会壮大,在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夜,将这几个(群臣宣称)非刘氏的子孙处死在他们的官邸。因此,以后便有惠帝无子这个说法。
四、历史评价与影响
汉惠帝七年 (公元前188年),在位7年的惠帝英年早逝,时年22岁。死后葬安陵 (今陕西长安)。谥号“孝惠”皇帝。谥“孝”,因“孝子善述父之志”,在惠帝以后除光武帝有“中兴”之功外,其余汉代皇帝谥号均有“孝”字;又《谥法》称“柔质慈民曰惠”。
汉惠帝刘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皇帝。但其统治时期并非毫无建树。他的宽厚性格避免了血腥清洗,为社会安定提供了缓冲期;而对文化的宽松政策则悄然孕育着变革。在他和吕后的治理下,社会经济得以恢复,国力日渐增强,为汉文帝、汉景帝时期的盛世铺平了道路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他是一位“无为而治”的守成之君,虽然被动,但客观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然而,个人特质与时代需求的错位(汉初需要强干之主巩固中央集权),加之吕后的强势干预,使他难以突破“傀儡君主”的历史定位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感慨:“孝惠皇帝、高后之时,黎民得离战国之苦,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。”
刘盈的统治虽短暂且暗淡,却是西汉从开国动荡转向稳定承平的关键过渡期。他的存在,深刻反映了早期汉室宫廷的残酷与复杂,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仁君在强权政治中无力挣扎的典型形象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盘股票配资网,外盘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